Wi-Fi物理层概论

Wi-Fi PHY

20150914:我请deepseek老师帮我列了个大纲,我看了一下还蛮全的,可以按图施工


我是个无线系统工程师,我想写一篇“wifi物理层综述”的技术文档给自己看,内容除了各种调制、信道、速率,还可以包括什么


当然可以。作为无线系统工程师,您需要的技术文档不仅要全面,更要深入,并且要包含系统设计时需要考虑的工程实践要点。一份优秀的Wi-Fi物理层综述应该是一个快速参考指南和设计备忘录。

以下是建议的内容大纲,除了您提到的调制、信道、速率,还包含了协议演进、核心机制、性能因素和未来趋势,非常适合您作为技术文档留存。


Wi-Fi物理层(PHY)技术综述 - 工程师参考手册

文档版本: 1.0 作者: [您的名字] 日期: [当前日期] 目的: 本文档旨在系统性地总结Wi-Fi物理层关键技术、协议演进及设计考量,作为系统设计、性能分析和故障排查的快速参考。


1. 引言 & 演进路线图 (The Big Picture)

  • 1.1 核心价值: PHY层负责将MAC层的MPDU(MAC Protocol Data Unit)通过射频信号在空口传输,解决“如何传”的问题(编码、调制、发射、接收、解调、解码)。

  • 1.2 协议标准演进脉络:

    • 802.11 (1997): FHSS, DSSS (2 Mbps)

    • 802.11b (1999): HR-DSSS (11 Mbps), 2.4GHz

    • 802.11a (1999): OFDM (54 Mbps), 5GHz

    • 802.11g (2003): OFDM (54 Mbps), 2.4GHz (兼容11b)

    • 802.11n (Wi-Fi 4, 2009): MIMO-OFDM, 40MHz信道,帧聚合 (600 Mbps)

    • 802.11ac (Wi-Fi 5, 2013): 下行MU-MIMO, 80/160MHz信道, 256-QAM (仅5GHz, ~3.5 Gbps)

    • 802.11ax (Wi-Fi 6/6E, 2019/2020): OFDMA, 上行MU-MIMO, 1024-QAM, BSS Coloring, Target Wake Time (TWT)。 新增6GHz频段

    • 802.11be (Wi-Fi 7, 即将发布): 320MHz信道, Multi-Link Operation (MLO), 4096-QAM, Multi-RU, 增强版MU-MIMO。

2. 核心技术与机制 (Beyond Modulation & Coding)

  • 2.1 多载波调制:OFDM & OFDMA

    • OFDM (正交频分复用): 将宽信道划分为大量正交的窄子载波,有效对抗多径衰落,是11a/g/n/ac/ax的基石。

      • 关键参数: FFT大小(决定子载波数量,如64, 256, 1024, 2048)、子载波间隔、循环前缀(CP)。

    • OFDMA (正交频分多址接入): Wi-Fi 6引入,将OFDM的子载波集(称为资源单元RU)分配给不同用户,实现多用户并行传输,提升频谱效率和降低延迟。

  • 2.2 多天线技术:MIMO & Beamforming

    • SU-MIMO (单用户MIMO): 在单一传输时间,一个AP与一个STA之间通过多个空间流(Spatial Streams)并行传输数据,线性提升速率。

    • MU-MIMO (多用户MIMO): 在单一传输时间,一个AP同时与多个STA通信(11ac为下行,11ax增加上行)。核心是预编码(Precoding)波束成形(Beamforming),通过调整天线相位和幅度,将能量聚焦指向目标用户。

    • 空间复用、空间分集、波束成形 的区别与联系。

  • 2.3 信道编码与纠错

    • 卷积码(Convolutional Code, CC): 用于早期标准,被LDPC取代。

    • LDPC (低密度奇偶校验码): 从11n开始引入,提供接近香农极限的编码增益,性能优于卷积码,但处理延迟稍大。

    • BCC (二进制卷积码): 传统编码,仍作为可选方案存在。

  • 2.4 前导码(Preamble)与帧结构

    • 作用: 同步、信道估计、自动增益控制(AGC)、信号字段(SIGNAL field)解码。

    • 演进:

      • Legacy Preamble (L-STF, L-LTF, L-SIG): 用于向后兼容。

      • HT Preamble (HT-SIG, HT-STF, HT-LTF): 11n引入。

      • VHT Preamble (VHT-SIG-A/B, VHT-STF, VHT-LTF): 11ac引入。

      • HE Preamble (HE-SIG-A/B, HE-STF, HE-LTF): 11ax引入。

    • 理解帧结构是进行空口抓包和分析的基础。

3. 信道、频谱与射频特性 (The RF Perspective)

  • 3.1 频段与信道规划

    • 2.4 GHz ISM Band:

      • 带宽: ~83.5MHz

      • 信道宽度: 20MHz

      • 非重叠信道: 1, 6, 11 (常见规划)

      • 痛点: 拥挤,干扰多(蓝牙、微波炉等)。

    • 5 GHz U-NII Bands:

      • 带宽: 远超2.4GHz,包含U-NII-1, U-NII-2A, U-NII-2C, U-NII-3, U-NII-4等多个子频段。

      • 信道宽度: 20, 40, 80, 160MHz

      • DFS (动态频率选择) & TPC (传输功率控制): 在部分频段(如U-NII-2)强制要求,以避免干扰雷达等授权用户。

    • 6 GHz Band (Wi-Fi 6E/7):

      • 超大带宽(高达1200MHz),提供大量连续160MHz信道。

      • AFC (自动频率协调): 确保标准功率设备不干扰已有的固定微波链接。

  • 3.2 射频关键指标(设计/测试关注点)

    • 发射端: 输出功率、EVM(误差矢量幅度)、频谱掩模(Spectrum Mask)、带外发射。

    • 接收端: 接收灵敏度、邻道抑制(Adjacent Channel Rejection)、接收机最大输入电平。

    • 系统链路预算: 路径损耗、衰落裕量、干扰裕量。

4. 速率计算与MCS索引 (The Data Rate Equation)

  • 4.1 速率决定因素:

    • 调制方式(BPSK, QPSK, 16-QAM, 64-QAM, 256-QAM, 1024-QAM, 4096-QAM)

    • 编码速率(Coding Rate, e.g., 1/2, 2/3, 3/4, 5/6)

    • 空间流数量(Nss)

    • 子载波数量(或有用数据子载波数量)

    • 符号时长(Symbol Duration, 包含保护间隔GI)

    • 信道带宽(BW)

  • 4.2 MCS (调制与编码策略) 表

    • MCS索引是一个0-15(或更高)的数字,它唯一定义了在特定标准、带宽和空间流下的调制类型编码速率

    • 重要性: 速率计算和链路自适应(Rate Adaptation)的核心。设备会根据信道质量(SNR)动态选择最佳的MCS索引。

    • 建议: 在文档中附上11n MCS Table, 11ac VHT MCS Table, 11ax HE MCS Table的链接或截图,这是最重要的速查表。

5. 先进特性与未来方向 (Cutting-Edge & Future)

  • 5.1 Wi-Fi 6/6E 关键特性重温:

    • TWT (目标唤醒时间): 允许AP调度设备的唤醒时间,极大优化IoT设备功耗。

    • BSS Coloring (空间复用染色): 在报文头中加入“颜色”标识所属BSS,帮助设备区分同信道干扰,提升密集部署性能。

  • 5.2 Wi-Fi 7 (802.11be) 前瞻:

    • 多链路操作 (MLO): 革命性特性。单个STA可在2.4G, 5G, 6G等多个频段上同时建立多条链路,实现负载均衡、无缝漫游和更低延迟

    • 320MHz信道带宽: 在6GHz频段实现,提供极致吞吐量。

    • 4096-QAM: 要求极高的信噪比(SNR),短距传输速率提升。

    • 多资源单元 (Multi-RU): 允许将多个RU分配给单个用户,更灵活的资源调度。

6. 系统设计考量与总结 (Engineering Takeaways)

  • 吞吐量 vs 覆盖范围 vs 用户容量 的权衡。

  • 链路自适应(MCS选择)算法的重要性。

  • 干扰管理: 信道规划、DFS/AFC、BSS Coloring。

  • 功耗管理: 对于客户端设备(手机、IoT),PSM、TWT等机制至关重要。

  • 测试验证: 吞吐量测试、漫游测试、一致性测试、干扰场景测试。


建议的文档形式: 您可以创建一个Word/Google Doc,或者使用Markdown格式保存在代码库(如Git)中,方便版本管理和随时更新。重点是将核心参数、MCS表、公式以表格形式列出,便于快速查阅。

希望这份大纲能帮助您构建一份非常有价值的个人技术文档!